首頁  / 資訊影音

2021/5/23

張善政 總顧問 : 善科基金會董事長、前行政院院長: 後疫情時代台灣的新產業契機



後疫情時代台灣的新產業契機
 
善科基金會董事長、前行政院院長
張善政
新冠肺炎肆虐,所有人都縮減活動,幾乎足不出戶,造成全球經濟蕭條。台灣雖然疫情相對不若歐美與對岸嚴重,但是經濟受到的影響卻也不容小覷,許多產業幾乎都快要窒息。
 
但是危機就是轉機,疫情帶動的新型態活動、新需求,我們以國家的產業發展觀點,應該要特別關注,尤其需要研擬長遠的發展策略。尤其醫學界普遍認為,新冠肺炎來年還會再來,與我們人類長久共存。所以在防疫期間所建立的生活模式與需求,我們不能期待疫情過後就將之拋諸腦後。
 


直接面對冠狀肺炎的第一線產業,就是生技與醫療,主要包括疫苗與篩檢藥劑。疫情期間我們號稱要組「國家隊」來面對,但是現在都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成果。要讓產業在國際上有異軍突起的機會,不能只靠生技業者的研發能力,畢竟單靠好技術不能保證能夠一定賺錢。政府從旁的輔導以及孕育市場的策略,也同等重要。但是很遺憾,即便政府在培養防疫產業上真是乏善可陳,缺乏具體有效的作為。但是現在如果改變保守心態,積極輔導,我們的生技業者未必沒有在國際上展現頭角的機會。
 
生技業者發展疫苗或是篩劑,需要由病患身上取得的病毒樣本,還有需要願意配合臨床實踐的病患,這些都需要政府的協助。衛福部(食品藥物管理署)在去年四月中公佈了一套協助業者的辦法,雖然時間有點晚了,但總是認知到政府的角色,扛起了責任。只是辦法中又說,這些協助在疫情指揮中心停止運作後就不再提供,又是一個非常不正確的措施。難道疫苗藥劑研發是適合如此短期作業嗎?
 


再來就是市場問題。以發展篩劑為例,需要大量的測試來驗證有效度,所以如果實施檢疫的普篩會是很好的作法。以韓國為例,普篩帶動了韓國生技業蓬勃的發展,也協助韓國政府控制了疫情。雖然我們的衛福部在醫療專業上認為台灣不需要進行普篩,但是由輔助產業發展的角度,政府若出資做普篩,讓生技業者有練兵與培養市場的機會,成功後進軍國際,不是也很好嗎?普篩的預算比起數百億的紓困,絕對是值得的。很可惜,衛福部一直因為不明原因,總是排斥普篩的做法。
 
跳開生技業,另一個因為疫情而崛起的產業,就是網路線上產業,如視訊會議、網路教學等等。原來大家都習慣面對面的會議與授課,因為台灣很小,由高雄到台北開會不是太大負擔,所以遠距視訊會議一直沒有普及。反觀歐美或對岸大陸幅原遼闊,或是在大型跨國企業,遠距視訊會議早就非常發達。好在疫情期間大家被逼迫使用視訊會議與網路教學,就漸漸習慣了。疫情過後,我們應該鼓勵維持這樣「以線上代替實體」的互動型態,可以節省開會的交通負擔,或是擴大無所不在的教學效果。
 
雖然線上會議、授課的軟硬體工具已經大致具備,但是畢竟線上互動模式還沒有完全成熟,若我們能夠密集使用、熟悉線上的互動模式,找出目前工具的缺失,開發出利基產品(Niche),雖然是市場的 late comer,切入市場並不是沒有機會。尤其電腦與手機功能越來越強,網路會議、教學專屬硬體的設備會逐漸被軟體取代,這種平台型態的轉變,也是另一個潛在的商機。
 
同時,網路教學的教材與實體課程不同,線上學習效果的評量方式與考試也有許多不同的新方法,是還沒好好開發的一塊處女地,很值得投入。不論中小學或大學,學校裡有許多老師有自己發展精彩的教材,但是只有在他的課堂上才看得到,不是太可惜了嗎?如果政府能夠鼓勵、資助這許多優質教師把教材好好線上化,同時邀請教育專家來設計線上評量、考試的機制,不但可以大幅提昇網路教學的效果,也有切入國際市場的商機。因為許多教師與教育專家投入的緣故,這樣一個方案可以讓我們教育的方法產生正向的質變,對提高未來網路時代的教育素質提升效果實在不可限量。
 
最後一提,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高度國際化的經貿環境一下倒退多年。為了防止疫情侵入,許多國家都採取近似「鎖國」的措施,所以近期內的經濟復甦必須靠國內市場,偏偏這是台灣最欠缺的。綜觀國際疫情,經濟復甦的速度應該是以對岸為最快,而且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就足以撐起相當的商機,所以台灣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。如何發展兩岸和睦關係,讓台灣能搭上這般復甦列車,無疑是目前政府最大的挑戰。我們期待政府在美中對抗的大局下,有爭取台灣最大利益的智慧。
 
疫情看似傷害,但也帶來這許多的挑戰和機會。我們政府應該要有產業發展的眼光,趕快端出接地氣的政策,讓我們國家在疫情後有新產業的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