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1/3
李錫津 總顧問 前台北市 教育局 局長 : 心是安頓生命的樞紐

近讀稻盛和夫《人生皆為自心映照》的大作,深有同感。
該書一如吳安妮教授在序中所言:「以心為主軸,闡述磨練自心,利他感恩,絕不放棄,貫徹正知正見與灌溉美麗心園的一貫信念。」以稻盛和夫半生之歷練、成就之非凡,此一濃縮精煉的智慧結晶,彌足珍貴,非常值得參考細嚼。
稻盛和夫認為:「凡事皆起於心,也終於心。」因此,主張人生的目的,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性,滋長強烈的利他心,
願「為他人、為社會貢獻心力」而活。他說,自己能注意到心的存在、體悟到心的關鍵作用,源自於小學時代,飽受肺結核浸潤、苦受後深思體悟所得。原來,他年幼時,目睹2位叔叔、1位嬸嬸先後死於肺結核,年幼的他非常害怕受到感染,每經過病中叔叔的臥處,都會憋住氣、快步通過,而他父親、哥哥的態度就全然不同,他們覺得好好照顧親人是自己無以迴避的責任,因而勇敢、坦然面對,不怕被感染,在照護親人時,也就全然不會在意,在這種完全不同的心念下,爸爸、哥哥沒有因為接近病患而感染肺結核,反而是心存畏懼、怕被病魔盯上、刻意迴避的自己,被盯上了!
當時,看到他對肺結核「躲」成那個樣子的一位鄰居阿姨借他一本書,稻盛和夫一讀,才體悟到「任何災難都起於招惹災難的心,自心不主動呼喚災難,就不會有任何災難能靠近你。」因此,覺得一切都來自於「心的造化」,此一體會,一如《華嚴經》中佛陀「一切為心造」的開示,也一如明朝王陽明所說:「唯有回到心,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。」「心是人類自我救贖的希望。」
以及相信「唯有透過教育激發內心的善念,多行善事,社會才會有真正的安樂!」

因此,稻盛和夫一路走來的人生和成功事業的經營,都受惠於覺得一個人應該「為他人、為社會貢獻心力,」尤其:人應該基於利他的心而活,基本上,努力提升心性和抱持利他之心,更是一個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價值,此一心念、價值,影響他一生許多重大的決定。
比如:以當年受政府和企業再生支援機構懇託出面救援日航,
只花一年多,即救援成功的案例來看,起初,他基於自己年事已高,多次婉拒,後經對方一再請求,他想到了「良善的動機和社會的意義」,更進一步了解到救援日航不使其破產,鉅觀上,
一可有利於全日本的經濟,又可以給社會很大的鼓勵,進而重整社會信心,微觀上,不忍看到三萬多位員工失業,出手救援,
可以保障三萬多個家庭的生活,再說,如果日航真的消失,日本只剩下一家大型航空,將會造成票價的波動,對消費者相當不利,因此承擔日航再造,本質上就是展現「社會責任」和「勇於利他」的價值,稻盛和夫在「見義就要勇為」心念的驅動下,毅然接受此一「業外」的挑戰,奮力前行。
因此,他的心念激發出無比的決心和動力,雖然社會原本並未看好,卻跌破了大家的眼鏡,在改革的第一年,就創造出大幅成長的營收,在破產後才兩年半,日航股票即重新上市,此一作為十足呼應了證嚴法師「有心就有力」的開示,也展現了稻盛和夫提及的良善的動機激發燃燒的鬥志,燃燒的鬥志撐起大義之旗,
一定能為社會、為人民帶來好結果的說法。

總之,「讓他人過得更好的良善之心,」加上一股強大的「燃燒鬥志」,果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,可見,「想法」、「心念」真的很重要,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:「心念改變,態度就會改變;態度改變,行為就會改變;行為改變,習慣就會改變;習慣改變,性格就會改變;性格改變,人生就會很不一樣!」
真是良有其理!